证件查询 招聘讯息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观点理论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来源:中新网 编辑:都市矩媒 时间:2022-06-07 13:32:51
导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能够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能够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研队伍,对于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至关重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把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放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大背景下系统谋划、重点推进。

应对世界格局深刻演化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实现大幅跃升,我国已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同时,我国在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一些领域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亟须整合各重大创新领域优势科技力量,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推动我国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依托我国优势领域,打造科技创新长板,努力抢占关键领域战略制高点。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进入大融通时代,学科交叉更加紧密、产业变革深度拓展,科技创新范式加速变革。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需要统筹布局、协同发力。这就需要构建和强化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各重大创新领域优势科技力量,推动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紧密合作、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提升体系化能力和重点突破能力,支撑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迭代升级。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国家创新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筋骨。当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但还存在整体效能不高、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硬实力不强、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等诸多问题。破解这些突出问题,亟须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抓手,实现国家创新体系深度重构。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国家战略任务为牵引,统筹布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破除限制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重塑我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格局,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增强我国创新体系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各就其位、统筹联动,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打造面向未来的发展新优势。在学科领域、任务实施、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强统筹,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培育更多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渝等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动力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国家科研机构改革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加强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李 哲 韩军徽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5日 09 版)

责任编辑: 都市矩媒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

网友评论:

评论功能内测阶段!!!

当前栏目
×

公众号

微博

营业执照电信业务审批[2003]字第24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529238231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41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15811298001   举报信箱:1206258015@qq.com   客服电话:15811298001   执行主编:焦主编 DSJM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