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融结构优化、M1增速或被低估 5月金融数据为何值得关注?
本文来源:财联社
财联社6月14日讯(记者 王宏)今日央行公布了5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报告显示,5月末M1同比下降4.2%,M2同比增长7%,但增速较4月放缓。业内人士表示,M2增速放缓受去年高基数扰动、数据挤水分和阶段性因素影响。M1增速下降与规范手工补息和存款分流因素有关。但也有市场声音指出当前M1增速被低估。
5月末社融规模存量为391.93万亿元,同比增长8.4%,近期财政政策加快落地,社融规模结构不断优化。5月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8.73万亿元,较4月新增近万亿元,信贷资源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权威人士表示,金融规模指标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性逐渐减弱,应逐步淡化对金融总量指标的关注。此外,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带来信贷需求“换挡”,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会依赖信贷规模的高速扩张。
社融规模总体平稳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91.93万亿元,同比增长8.4%,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基本匹配。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长2.06万亿元左右。
业内人士表示,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4%,与上月总体持平。近期企业和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加快,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形成稳定支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财政政策加快落地,社会融资规模结构不断优化。
前5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8万亿元。
实际上,业内人士表示,央行近期在逐步淡化金融存量同比多增的比较,认为这种方式既不容易理解,对金融资源支持成效的衡量也不够准确。“若要求金融存量同比多增,实际上用某一段时期的净增量再与其他时期的净增量做比较,是在多增的基础上的多增。金融存量数据变化不宜以同比多增的方式来衡量。”
M2同比增长7%,M1增速或被低估
M2增速有所放缓。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1.85万亿元,同比增长7%,但较4月回落了0.2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指出,M2增速放缓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一是去年高基数扰动;二是高质量发展阶段主动挤水分;三是阶段性因素影响,5月企业和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多增近9000亿元,部分企业还在提前还款,对信贷增长也有下拉影响。特别是近期特别国债受到热捧,居民和企业存量大量流入债市。
与此同时,5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今年以来增速总体放缓。
业内人士认为,近期M1增速下降与规范手工补息和存款分流等因素有关。一方面,在打击资金空转、叫停手工补息背景下,部分不规范的企业存款同步减少。另一方面,随着财富管理方式多元化,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理财产品“蓄水池”作用明显,部分活期存款向理财市场分流。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M1统计口径仅包括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随着金融深化推进和支付便利性提高,一些研究开始关注到M1增速被低估的情况,认为需要从更广口径看待M1性质的市场流动资金状况。
中金公司(32.080, 0.74, 2.36%)的研报指出,与M1类似但没有纳入统计口径的资金还包括:企业活期存款、现金管理类产品、现金管理类产品、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这三类资金都具有类似M1的特征。若将以上三类资金纳入,4月M1增速大概在0.6%-1.1%之间,没有那么低。
权威人士指出,M1增速放缓也是经济转型升级和质效提升的体现。历史上,房地产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活期存款是企业活期存款的主要部分,随着政府举债行为规范,房企销售回款和融资平台现金流减少,短期体现为M1增速和放缓,长期反映的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优化调整。
5月贷款新增近万亿,符合预期
贷款增长基本稳定。5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8.73万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5月贷款较4月新增0.95万亿元。
信贷资源更多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5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3.55万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7%;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4.77万亿元、4.11万亿元、2.68万亿元,同比增长11.6%、15.9%、19.2%;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9.3%;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60.03万亿元,同比增长12.1%。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进一步上升。
业内人士认为,在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缺乏足够需求储备,虚增存款现象缓解的背景下,5月贷款新增依然接近万亿元水平并不算少。“地方化债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对5月贷款也有下拉作用,如果将这部分因素还原后,当月新增贷款实际上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应逐步淡化对金融总量指标的关注
权威人士指出,拉长时间维度看,金融规模指标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在逐渐减弱。“我国长期高度关注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等总量金融指标,潜在假定是其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实际上这种相关性正在减弱。历史上主要发达经济体也随着金融脱媒加剧逐步淡化并放弃盯住这些指标。”
市场研究表明,2015年以前,我国M1与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同期相关系数接近50%,但2015年以后降至15%;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逐年减弱,1953-1977年、1978-1993年、1994-2007年、2008-2022年,我国每增加1元信贷投放,相应GDP分别增加1.636元、0.988元、0.935元和0.489元,带动效应大幅弱化。
此外,权威人士还指出,我国货币信贷正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带来信贷需求“换挡”。传统高度以来信贷资金的重工业等行业信贷需求趋于饱和,轻资产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占用信贷较少。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会依赖信贷规模的高速扩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评论功能内测阶段!!!
- 小红书意外成TikTok用户“新宠”,多家上市公司回应涨停
- 2025年大宗商品前瞻:避险情绪主导黄金,原油供应端出现不确定性
- 货币政策2025年展望:“适度宽松”取向打开操作想象空间
- 中国黄金原董事长,被查!
- 注意!2025年度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确认即将截止
- 央行约谈交易激进的金融机构,债市后续行情如何演绎?
- 何立峰:中国正持续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欢迎外资企业深化对华合作
- 疯狂!比特币,最高涨破93000美元!超25万人爆仓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作金融工作情况报告 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 完善应对股票市场异常波动等政策工具
- 商务部回应美方继续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可能性:愿与美方加强沟通、拓展合作、化解分歧